陕西!重要考古发现!
陕西!重要考古发现!
来源:央视新闻 日期:2023.02.13
考古界又有新发现!!!
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
在陕西省韩城市陶渠遗址
发现西周、东周时期
8座“甲”字形大墓
发掘完成的7座
考古人员初步推断,
陶渠遗址
是西周、东周两周之际的
“京”国所在地
对研究周代的分封制、
政治地理、“夷夏融合”等问题
有很高的学术价值!
规模最大的“甲”字形大墓
陶渠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陶渠村东北,考古人员共勘探发现两周时期遗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,以东西向壕沟为遗址北界,分为高等级居址区、普通居址区、大中型墓葬区和小型墓葬区等,其中发现“甲”字形大墓8座,年代大概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。
据了解,陶渠大中型墓葬区有“甲”字形大墓8座,由北向南依次排列,墓葬均为东西向,墓道在东侧,此外,还发现有长方形车马坑和小型墓葬等。
六号车
在发掘完成的七座“甲”字形大墓以及车马坑的填土均中发现有板瓦、筒瓦、陶器残片、原始瓷片、骨器、制骨废料等,说明在大型墓葬建造之前,此区域或是高等级居址区、制骨作坊等。
而已发掘“甲”字形大墓7座,其中规模最大者,全长36.6米,墓道长28.5、宽3.8-4米,墓室长8.1、宽6米,深约9米。
“甲”字形大墓在墓道中均埋葬有数量不等整车马,马车有两马、驷马之分,根据墓葬规模略有等差。中型墓均为东西向竖穴土圹墓,位于“甲”字形墓的东西两侧,共发掘五座。中型墓墓室长4.5-5.5米、宽3-4米,墓室四周有活土二层台,部分有殉人、腰坑。
“京”铭文铜戈
初步判断,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“京”邑
从2020年5月开始,陕西省考古人员对遗址开展考古调查、勘探与发掘工作,重点对墓葬区进行了发掘。结合文献等记载,考古人员判断陶渠遗址应该是两周之际“京”国的遗存,是西周晚期王室重臣京氏一族的封邑所在。通过墓葬规模、附属车马坑以及墓道内埋葬整车马的现象,判断这8座甲字形墓的墓主有可能是“京”国的国君及其夫人。
作为西周晚期王室重臣的“京”氏一族,他们和秦同源,都是“嬴”姓,源自东方,西周金文中“京夷”和“秦夷”等并称,经过屡次迁徙后被周王朝分封到陶渠。
一号车舆内铜鼎、铜甗
三号车车舆内铜器值得关注的是,据《清华简·系年》记载,周平王是在“京师”继天子位的,后来才东迁到洛阳。那么,作为“京”邑的陶渠遗址和“京师”有没有关系呢?陶渠遗址考古队队长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耿庆刚说,关于“京师”的地望有很多种说法,根据我们发掘陶渠遗址的性质—“京”国、“京”邑,再从地理方位推断,京师很有可能就在陶渠这个地方。
陕西韩城陶渠遗址
陶渠遗址Ⅰ象限发掘区远景
陕西韩城陶渠遗址由大中型墓地、中小型墓地、高等级建筑区、普通居址区等部分组成。发现8座“甲”字形大墓,出土“京”字铭文铜戈。在芝水河两岸发现两周时期聚落遗址多处,其中距离陶渠遗址约5公里发现同时期墓地一处。
瓷片、骨笄与制骨废料
陶渠遗址是关中地区两周之际为数不多的畿内封邑遗址,对研究周代的分封制、政治地理、“夷夏融合”等问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;关于陶渠遗址的布局、功能分区等问题正有条不紊的开展相关工作。